“一城柳色半城河”,縣城的主干道旁植滿柳樹,這個東北土地上山清水秀、農業資源豐富的縣份,叫柳河,位于吉林省東南部。
下雪了,柳葉伴著雪花飄落,農家院旁金燦燦的“玉米柵子”,與田野里的淺黃色“秸稈滾子”,繪成別樣的鄉村風景。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、著名“三農”專家柯炳生實地考察后,稱贊這里“極具中國特色,又可比歐洲的鄉村田園”。
糧食入庫,秸稈離田,把全縣玉米秸稈打捆,把黑土地上長出來的農作物“吃干榨盡”,由此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、社會效益,引發農業生產、農民生活方式的變革,激發縣域經濟活力。這一切,源于實施“以秸稈炭化為核心”的技術方案,源于秸稈生物質綜合循環利用的生態模式,源于柳河縣與吉林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。
一套秸稈利用生態模式
秸稈處理,一直是關乎農業生產中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收獲前,田野里的莊稼“儀仗隊般軍容整潔”,收獲后一片狼藉;各地秸稈焚燒現象仍然大量存在,在大地上留下一塊塊“黑斑”。
柳河縣作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,每年糧食豐收后留下的海量秸稈,如果處理不當會埋下污染隱患,同時也意味變廢為寶的巨大潛力。“要實現天朗氣清的美好環境,必須加大秸稈禁燒力度,走秸稈綠色利用之路。”柳河縣縣委書記陳旭升說。
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柳河縣與益豐寶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,實施萬噸級秸稈生物質綜合循環利用項目。項目總投資5.8億元,主要建設無氧生物質秸稈炭化裝置4組、炭基緩釋復合肥生產線1條,利用秸稈年產炭基復合肥10萬噸。
項目投資方、董事長王選忠認為,玉米是黑土地上長出來的生物質精華,可以“吃干榨盡”,關鍵在于選擇好利用方式及途徑。通過秸稈炭化還田,2017年已被原農業部列為“秸稈農用十大模式之一”,在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獲得普遍認可,生物炭被學術界譽為“黑色黃金”。
從秸稈“收、儲、運”,到
秸稈顆粒機、
秸稈壓塊機造粒等,到顆粒炭化,到生產炭基復合肥,再到施肥還田,這一整套秸稈生物質綜合循環利用的生態模式,“源自農業,反哺農田,惠及農民”。
在項目推進過程中,益豐寶公司首先遭遇“收、儲、運”第一道難題:柳河縣地處長白山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,境內地表由中低山地、丘陵、熔巖臺地和河谷盆地構成,互相交錯分布全境,加之以家庭經營為主、地塊分散的特點,秸稈收集處理并不方便。
解決辦法是:結合秸稈產量、運輸半徑等因素,分散式布局秸稈收集設備,完成摟草、打捆、撿捆、裝車和運輸;在全縣15個鄉鎮各設一個造粒站,通過造粒站集中
秸稈粉碎機粉碎、
生物質顆粒機造粒和包裝,就地將秸稈生產成更易儲存和運輸的生物質顆粒;最后,將各個造粒站的秸稈顆粒運抵總廠,炭化造肥。
看似相對復雜的一套運作程序,增加了企業投資成本,實則因地制宜、真正管用,增強可持續性。柳河縣委、縣政府在縣級財力相對吃緊狀況下,果斷決策,拿出幾千萬元完成“三通一平”,支持企業建設造粒站。
“一把火燒掉,最為簡便。”改變農民長期養成的秸稈處理習慣方式,才是最大的麻煩。時家店鄉永勝村黨支部書記王偉說:“過去鄉村干部最頭疼防火。咱村前年兩次著火,大火燒到山頂。”“去年起嚴抓禁燒,又有企業進來幫助免費收集秸稈,我們的主要任務變成勸說農戶配合打捆機械進地作業。”
2019年是我國實施北方清潔取暖規劃的關鍵一年,也是吉林省“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”的關鍵一年,柳河縣委、縣政府以“全消納、零排放”為目標,出臺《2019年秸稈離田工作方案》,任務責任落實細化到村屯,要求“塊塊有人包,處處有人管”,實現全縣域禁燒區秸稈全部離田利用。
禁止秸稈野外焚燒,通過秸稈顆粒機或者秸稈壓塊機把秸稈壓縮成顆粒、變成“專用爐具”的生物質燃料,更好地解決了農民群眾的做飯取暖問題。顆粒機和壓塊機壓制的不同種類的顆粒燃料如下圖所示:
秸稈壓塊機壓制的玉米秸稈顆粒燃料如下所示:

秸稈顆粒機壓制的圓柱狀生物質顆粒如下所示:

探索中的“柳河模式”,找到秸稈利用的正確打開方式,逐步向秸稈飼料化、肥料化、燃料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的“五化”處理推進。力圖在整個縣域內,實現種植與養殖互補互促、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廢棄物高效處理、提高農產品品質、清潔能源普惠、保護生態環境,形成一個閉環產業鏈與生態循環鏈,打造縣域經濟新模式。
一條產業循環增值鏈條
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,對土壤地力的持久培護絕對不可忽視。而東北黑土地地力下降、耕地越種越薄趨勢尚未扭轉,一些地區在依靠科技提升產量的同時,農產品品質下降。
“土之不存,糧將焉附?”農業農村部一再倡導要“藏糧于地,藏糧于技”,走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。
秸稈炭化還田,作為有效的土壤培肥方式,對提升地力、改良土壤具有重要作用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帶領的團隊,在國內率先開展生物炭研究。陳溫福認為,以生物炭產品為技術載體,生產緩釋肥和土壤改良劑,補炭(碳)減氮、以炭(碳)鎖氮、活化磷鉀,就是在秸稈、環境、耕地永續利用與糧食安全之間,架起一座綠色、循環、可持續發展的橋梁。
益豐寶公司生產的炭基復合肥,已連續三年在柳河縣試驗推廣,先后進行了水稻和山葡萄生物質炭基復合肥示范。結果表明,使用秸稈炭基復合肥的農作物產量、品質和抗災害能力都明顯優于使用傳統化肥。益豐寶公司首席執行官楊東梅介紹,使用炭基復合肥后,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20%,氮磷鉀無機肥減量5%-10%,每畝增產10%,每畝增收100-200元,水稻籽粒粗蛋白提高15%。“減肥減藥、增產增收、提升品質,這是炭基肥三大主要功效。”
當然,效益好不好,農民說了算。
柳河鎮柞木村村民霍玉成流轉200多畝地,種植玉米和水稻。他的感受是“炭基復合肥中氮磷鉀配比較均衡,更適用于水稻,肥效好,耐干旱,用在地里不板結。”

時家店鄉永勝村王大院屯農民馮德全種100畝地,其中水稻25畝,年純收入有8萬元。馮德全說:“咱的肥有后勁兒,關鍵不污染,種出來的稻花香品種市場價每斤2元左右。我家水稻被益豐寶公司以高于市場價一毛錢包購啦,這是公司對我們試用炭基肥的承諾。”
由秸稈綜合利用,串聯起來產業循環增值鏈條,所能產生的效益遠遠不止上述選項。
益豐寶公司主管生產的副總經理孫宜軍分析,秸稈炭化是在無氧狀態下經五六百度裂熱解過程,產出物構成中,32%的炭粉用來做復合肥,32%的秸稈氣做高能燃料,26%的木醋液用作葉面肥與殺蟲劑,其余約10%的重油、輕油等可用于防腐材料及提取生物質柴油。
說回眼前,益豐寶公司的“秸稈利用鏈條”,已為當地農民帶來數百個就業機會。等到企業滿負荷運轉起來,就業門路更寬。
霍玉成負責柳河鎮造粒站的收儲運,他帶領著近五十人的“運輸大隊”,按計件工資平均每人每天收入250元,一個季節每人收入4000元。“每一個人背后就是一個家庭”,去年村民通過在益豐寶務工增收20余萬元。
一項惠及民生現實舉措
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”傳統農業社會的詩意棲居,較為完全地立足于土地農耕,不僅使農民的衣食之需得到滿足,廢棄的竹木秸稈被用來當柴燒,或編制圍護家園的籬笆。
過去在柳河縣,農民基本沒有購買燃料的習慣,出門就有玉米芯、玉米秸稈,山上還有木材,足以用來做飯、取暖。裊裊炊煙般美麗鄉愁之下,農民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村婦女,其實承受著日復一日的煙熏火燎。
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,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必然發生改變。不僅要杜絕山川曠野“狼煙四起”,而且要向砍伐森林說不,也要告別煙熏火燎、轉向使用清潔能源。
取自于土地,用之于農民。在探索生物質清潔取暖的過程中,秸稈壓縮顆粒的出現,讓人眼前一亮。
“生物質成型燃料+專用爐具”這一技術路徑,近年取得破局。有一批科研院所聯合實體企業,對生物質清潔爐具從實驗檢測,到試點試用,到終端用戶,正在積極探索規范;對農戶使用成本、市場標準與定位、室內空氣質量的影響等,正在積極調研測算。這其中就包括益豐寶公司。
王選忠算過兩筆賬:第一,東北地區5個月的取暖期,一般農戶使用秸稈顆粒做燃料,費用不超過2000元;假如雇車雇人上山拉柴或收拾秸稈取暖,成本更高。第二,秸稈露天儲存超過4個月,生物質熱值就會降低30%。同樣是焚燒秸稈燃料,秸稈顆粒保值保能。規范運作之后,老百姓可以拿自家地里的秸稈,來企業換取壓縮顆粒,更加劃算。
更大的一筆賬,在于生態環保效益。在秸稈顆粒與節能爐灶的推廣應用上,如果能給農民或企業相應的補貼,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。
益豐寶公司與通化東明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,通過生物天然氣工程將農業廢棄物、生活垃圾、人畜糞便等進行發酵,產生的生物天然氣用于農民生活做飯取暖,沼渣作為有機肥還田,實現區域循環式發展。目前已在通化縣英額布鎮,實現沼氣管網入戶,讓居住相對集中的3個行政村425戶用上了沼氣灶。
沼氣發酵需要一定的溫度,在東北高寒地區推行起來有難度。他們通過太陽能技術加溫,開發出“零下42攝氏度低溫發酵”的專利技術,保持穩定的產氣量及甲烷純度。還聯合云南師范大學和韓國國家科學院組建研發團隊,研發更先進、成本更低廉、更利于推廣的生物天然氣技術。
東明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樸明國認為,縮小城鄉差距,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農村人居環境,恰恰要建立在城鄉差異的基礎之上。相對于使用天然氣等,運用顆粒秸稈和沼氣做飯取暖,乃至發電照明,都是更值得推廣的方法。不同的方式途徑,實現同樣的幸福生活。“農民有個適應的過程,漸漸都得變。”
一幅縣域經濟未來藍圖
柳河縣幅員面積3348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133萬畝,以生產水稻、玉米、大豆為主,正常年份糧豆總產量25萬噸,可提供商品糧10萬噸,屬于典型的傳統農業與糧食生產大縣。
立足柳河縣情,縣域經濟的未來謀劃,首先要從農業上提升、從土地上出發,拉開新的產業布局。
2015年3月,王選忠找到北京三聚綠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雷,決定引進三聚綠能的創新科技與商業模式,將秸稈利用項目落戶柳河,雙方一拍即合。劉雷表示,在國家黑土地保護、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、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系統、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等方面,要充分利用公司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優勢。腳踩著泥土,踏踏實實為精準扶貧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做一點實事。
柳河縣引進龍頭企業,打造“一縣一品”項目,對全縣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開展“托管式”合作,意欲帶動縣域經濟發展,用工業化的手段帶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。
而一根小秸稈,真能“鏈”起大產業嗎?
縣委書記陳旭升與回報家鄉的企業家王選忠,時常在思考秸稈“五化”處理的持續深化,他們的思路也往往能碰到一起:以秸稈生物質綜合利用為依托,向上下游產業延伸,能夠形成農業增效、土壤改良、玉米蛋白研發生產、清潔能源普惠的閉合式產業鏈條布局,打造“天藍、水清、地沃、人善”的縣域經濟新模式。
被譽為柳河縣“名片”的華龍葡萄酒,是我國唯一一家以山葡萄濃縮汁為主要原料的葡萄酒生產企業,產品出口30年;柳河火山巖特色大米香飄四海,綠色認證水稻面積突破10萬畝,“大米姐富硒米”榮獲中國稻博會金獎;柳河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.6萬畝,向陽云嶺野山參被評為“長白山人參品牌產品原料生產示范基地”,頗具“中國北藥庫”優勢……
“好產品首先是種出來的”,柳河縣的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,正陸續受益于炭基復合肥的推廣使用。大米、酒類等部分加工企業,已經用上秸稈顆粒燃料。
柳河縣副縣長龐松說,全縣每年秸稈總量接近100萬噸,其中農戶留用20萬噸,用于養殖飼料20萬噸,其余60萬噸通過益豐寶公司消化,可以100%得到利用、100%產生效益。
在秸稈生物質循環利用的全流程中,都有對應的產業布局。通過回收農民施用有機肥種植的玉米、水稻、大豆,進行糧食深加工,生產玉米蛋白、智能米桶、精品大米、豆制品等,大大延伸了產業鏈、價值鏈,全面實現農民增收、企業增效。比如秸稈基料化,可以用來做食用菌栽培袋料;而秸稈原料化,包括用來做美植磚等建筑裝飾材料。考慮到柳河縣尚有大量山林雜木資源可用,形成新興產業的路子很寬。
政策為引領,企業當龍頭,全域齊動員,上下游延伸,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秸稈綜合利用“柳河模式”,正在引發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變革,必將為實現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目標,注入強大動力。
轉載請注明:河南省富通新能源
秸稈顆粒機壓塊機設備www.ac12313.com
上一篇:生物質能的國家戰略定位
下一篇:生物質燃料特色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